“可以,就按這個界線來劃分。”近日,在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新民村大榕樹下的“新民茶坊”石凳上,一場關于土地劃分界限的糾紛事件得到圓滿解決,當事人在調解書上簽字表示同意。
(資料圖片)
這是新民村鄉賢調解室+“新民茶訪”成功解決的又一件矛盾糾紛案件。在鄉賢調解室主任朱崇勤看來,調解室+“新民茶坊”暢通社情民意,搭建起服務群眾“連心橋”,構建了基層協商民主、矛盾多元化解的新局面,這種面對面坐下來談,鄉賢參與調解的方式,當事人更愿意敞開心扉,積極配合解決問題。
“新民茶坊”解渴解憂解糾紛
鄉鄰有糾紛
鄉賢來調解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聽我說一下,都坐下來消消火……”近日,在新民村鄉賢調解室,同村德高望重的鄉賢吳生福參與案件調解,他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強調鄰里之間應和諧相處,期盼雙方互讓一步,強調矛盾糾紛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多虧有了他們幫忙調解,現在鄰里之間一家親,相處更溫馨,村里也整潔有序多了。”新民村村民符某某說。
在新民村,像這樣的矛盾化解、互幫互助時常上演。新民村充分發揮村里“能人”“鄉賢”積極帶頭和示范作用,帶動村民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矛盾調解、村莊規劃,有力促進鄉村和諧平安、鄉風文明。
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新民村黨支部書記吳以忠介紹,新民村歷來有親鄉賢、敬鄉賢的社會風氣,鎮委鎮政府十分重視鄉賢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為了更好地滋養鄉風、潤澤鄉村,新民村鄉賢一直都積極參與調處各類矛盾糾紛,有力有效推動村民自治規范化,助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深入開展,讓身邊事引導身邊人,不斷培厚崇德向善的沃土,讓崇德向善在新民村蔚然成風。
“新民村鄉賢調解室是瓊山區基層治理工作的又一項創新,成為基層協商民主、糾紛協調化解,宣傳法律政策,反映社情民意的‘主陣地’,在不斷提升基層法治化管理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基層矛盾糾紛的預防治理。”吳以忠說。
“新民茶館”微陣地
服務群眾“零距離”
今年7月,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及時了解群眾心聲,新民村打造一個以茶調解的工作方法。把群眾之間因矛盾產生的怒氣、怨氣、都巧妙地化解在喝茶過程中。矛盾糾紛雙方與鄉賢調解員一起圍坐在大榕樹下,通過“板凳會”這種接地氣的形式,以茶接訪,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咱們村這個茶歇地真好,老百姓有點啥難事、不好解決的事,鄉賢調解團把我們叫到一塊兒,喝喝茶,說說事兒,有啥困難一起想想辦法,很快就把問題解決了。”這是新民村吳大爺的心聲。
7月24日20時30分,新民村蔣某與吳某相約在新民村委會籃球場旁小賣部打撲克牌,因過程中產生口角,一時沖動發生了肢體沖突,導致吳某頭部受傷。
事發時,鄉賢調解團成員朱崇勤、吳平榮、朱彩霞等人正在新民村委會參加鄉村夜校,發現屋外吵鬧,三人立即抵達現場對雙方進行疏導,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并約定待次日雙方心平氣和后再組織“茶訪”。
7月25日調解時,朱崇勤等鄉賢調節團成員,組織雙方在新民村委會大榕樹下相約喝茶,在喝茶過程中利用“人熟、地熟”的優勢,結合新民村委會地方風俗習慣,促成雙方“以茶化糾紛”,在喝茶的過程中雙方逐步達成合意,由蔣某賠償吳某醫療費并簽訂口頭協議。
吳以忠說,群眾之事無小事,通過“新民茶坊”,聽取了村民關于土地糾紛、人居環境等熱點問題的意見建議,增強了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也調解了許多“家長里短”“雞毛蒜皮”,引導村民形成事事協商、遇事調解的良好習慣。
(春麗 陳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