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陵水黎族自治縣存在人才與產業發展供需緊張的問題。人才既要“引進”,也要重視“培育”。“本土人才有著天然優勢,他們不僅具有濃厚的鄉土情懷,也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能力,能夠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日前,陵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周剛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了更好地抓好本土人才隊伍建設,解決人才發展困境,2022年以來,該縣在原有人才培養舉措基礎上,打造“鄉薈陵河”本土人才培養工程,著重于建設結構完整、層次多樣、素質優良的本土人才梯隊。陵水通過分層分類開展科學化培養,補足本土人才知識短板,提升其技能,讓人才“學為所用”,釋放人才效應,為構建“2+7+3+N”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多方借力
為人才聚力賦能
“智慧農業不光可以應用于生產階段,也能推動實現休閑體驗、加工倉儲、物流配送和銷售等階段的智能化和現代化……”7月13日,在2023年“鄉薈陵河”農村科技人才培訓現場,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向銀林正在為學員們講授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發展趨勢。
現代農業服務業發展方向、農業經營風險防范、鄉村背景下的三產融合、生態種植企業的經營之道、蔬菜防蟲新技術介紹……在理論培訓的課程中,授課導師們通過案例、圖文、視頻等多種方式,講授了豐富的現代化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相關知識。
“受益匪淺!有些課程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農業經營過程中,更好地規避風險。”海南陵水長贏農業有限公司提蒙鄉基地負責人周德娜說。這次參訓學員不僅有陵水各鄉鎮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從業者,還有農業科技110服務站技術人員、農業服務中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成員。
如今,這樣的“充電學習”在陵水各行業、各領域已經成為常態,這都源于“鄉薈陵河”人才培養項目工程的聚力賦能。
在項目啟動初期,陵水多個行業主管部門通過摸底調研、組織推薦等形式,進行“拉網式”全覆蓋排查,挖掘出一批骨干醫生、教師、農民企業家、農業種植高手、優秀回鄉創業者等,制定培養計劃。
如何做好人才培養?陵水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精準點單配課,制定專業學習板塊和培訓計劃,構建本土人才分層分類的科學化培養體系。
各培養單位把專家學者“請進來教”,立足本土人才知識短板、疑點難點、新技術運用等方面,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培訓教學活動,通過手把手、面對面的教學,杜絕“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培訓,真正提高本土人才的技術運用和實際操作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借助“鄉薈陵河”的力量,如今,陵水本土人才吸納新知識新技術的途徑越來越多元。
除了舉辦專業技術講座之外,陵水還積極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臺、進行技術扶持。例如邀請其他省份、市縣的相關企業或專家到陵水參觀,進行研討交流,同時也組織當地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走出去,學習外面的先進經驗。此外,“候鳥”人才服務站也在人才培育方面發光發熱。
針對不同行業、領域人才的特點,行業主管部門也會因材施教,抓好人才隊伍建設。例如陵水縣人社局舉辦職業技能大賽,通過大賽選拔培養初級、中級、高級技能人才。對于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人才,該縣細化不同方向培養計劃,促進進修學習,推動人才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面對青年創業人才,共青團陵水縣委健全“鏈式”培養機制,扶持人才干事創業。
學為所用
為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多虧了謝老師教我們用好生物防控的妙招,讓地里的苦瓜產量提高,又減少了蟲害。”近日,陵水提蒙鄉提蒙村種植戶秦明飛在地里又采收了一茬苦瓜。
他口中的“謝老師”是陵水椰林鄧杰家庭農場場長謝鑫,也是該縣“鄉薈陵河”的一名中級農村科技人才。2022年,鄧杰家庭農場成功通過認定,成為該縣新的農業科技110服務站,謝鑫和農場其他3名農村科技工作者一同參加了縣科工信局組織的“鄉薈陵河”農村科技人才培訓班。
“要做出綠色的,純生態的健康農產品,就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來實現。‘鄉薈陵河’的培訓班有課堂授課,也有田間地頭的實操教學,特別實用,對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業務能力和工作經驗快速提升,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謝鑫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學到的種植技術不僅用于家庭農場生產,更能幫助周邊農戶解決地里的問題,促進增產增收。
人才培養的目的,是學為所用。“鄉薈陵河”為人才充電賦能,讓他們得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就業生產實踐中去,同時,人才也“反哺”當地,通過示范帶動、服務扶持,為陵水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近年來,陵水積極做好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文章,科技賦能十分重要。該縣農村科技人才以科技宣講、線下培訓、田間課程指導、技術幫扶等形式,為農戶送知識、送服務。不少人才還會利用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拍攝分享指導視頻,幫助農戶解決實際問題。
“以前我們要自己出門學,現在縣里把老師請到身邊,是特別好的學習提升機會。”海南滴滴沃家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黃凌燕也是陵水本土的“助農達人”,她用自己所學的電商知識幫助一批又一批農戶的農產品“觸網”,助力鄉村振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會把所學的知識琢磨明白,再教授給農戶。”黃凌燕說。
在陵水,這樣的“師徒傳幫帶”處處可見。除了農業,陵水旅游業也同樣正在提質增效。陵水縣旅文局借助“鄉薈陵河”,為旅文體行業培養出一批掌握高級技能,具有豐富職業經驗和領導力、創新力、協作能力的人才,優化人員結構,提高人才整體素質。
此外,“鄉薈陵河”的人才還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激勵更多人才創新發展,創業實干,營造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真正實現人才發展的良性循環。共青團陵水縣委關注關心青年人群創業之路,舉辦“青年陵聚 筑夢起航 ”陵水縣青年(人才)筑夢驛站第一期體驗活動,通過座談交流、創業歷程分享等形式,為學員們的創業提供幫助,進一步凝聚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合力,努力優化青年創新創業生態。
2022年實施“鄉薈陵河”青年創業人才培養項目以來,共青團陵水縣委共計培養出20名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種養大戶、鄉村青年實用人才,其中高級青年創業人才4人,中級青年創業人才8人,初級青年創業人才8人。這些青年創業人才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所創辦的企業提供了200余個就業崗位,為陵水“促發展、保民生”作出積極貢獻。
鞏固育才成果
做好留才文章
人盡其才,悉用其力。如何鞏固育才成果?對此,陵水多舉措做好人才后續管理服務,做好留才文章。
陵水對首批通過培養期的優秀人才統一管理并完善后續培養方案,給予他們在重大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的機會,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申報省級人才項目。
同時,各行業主管部門建立人才信息庫,對培養的技能人才,建立人員信息臺賬,包括人才的基本信息,工作簡歷信息等,并關注人才作用發揮。例如該縣人社局定期跟蹤回訪技能人才大賽的賽后作用發揮情況,對于未就業且有就業意愿的及時推薦企業用工信息,幫助實現就業。共青團陵水縣委通過金融服務等方式對青年創業人才進行扶持,完善青年創業人才考核評價細則,建立青年創新創業能人長效選拔機制。
強化激勵措施和人才表彰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例如陵水縣農業農村局積極開展農業系列職稱評審工作,對人才實行政策傾斜,并結合2022年“鄉薈陵河”農業人才培育項目,開展陵水2022年度十大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獎評選表彰。
當前,以數據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是陵水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陵水大力引進培育“數字高端人才”“數字青年人才”“數字領頭雁”“數字工匠”等數字經濟領域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打造自貿港一流產業高端人才集聚地,對數字企業人才給予就業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員工安居獎勵等。
此外,陵水還著力建立長效化聯絡機制,各單位、部門的人才服務聯絡員積極與領域內培養的本土人才“一對一”結對,主動了解人才所需、所盼和實際需求,提供針對性服務,及時收集整理意見建議。
據悉,在后續兩批人才培養項目的工作中,陵水將緊緊圍繞本土人才需求,按照“政治上給榮譽、精神上給鼓勵、政策上給扶持”的原則,各行業主管部門深入研究、制定配套的人才培養運用的政策,完善高層次人才、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扶持本土人才干事創業,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掛帥出征”,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氛圍。
(海南日報椰林8月16日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