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市場觀潮】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昂

高考結束之后,志愿填報市場火熱。天眼查數據就顯示,我國目前共有1850余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志愿填報”,但是其中大部分“志愿填報”企業,仍然是小微企業。

事實上,這些從事“志愿填報”的企業,一般以線上線下兩種方式提供有償志愿填報咨詢服務,相當一部分企業服務價格相對于高考生而言,并非小數目。

志愿填報本來應該是考生結合分數與個人志愿的選擇,為何成了一門生意?一般來說,考生報考志愿,在考慮自身意愿和客觀分數以及當年招生指標、往屆錄取情況的前提下,通常需要兼顧高校、專業和城市三個因素來做出選擇,可以做出的排列組合非常多。如何做出相對優選,的確有些難度,更何況,考生及其家長對部分專業及其對應職業的客觀認知是有限的。也就是說,高考志愿填報的確是一個復雜且個性化的問題,部分考生的確需要有針對性的專業協助。

正因如此,之所以存在志愿填報企業,是因其確有存在市場。但實際上,部分志愿服務企業服務內容和效果卻是有限的,甚至個別企業存在數據陳舊、冒充行業名師專家的現象。另外,將關乎考生人生選擇的志愿填報做成暴利生意,甚至鼓勵考生做出有違本人意愿和相關需要的選擇,則更為不妥。

換言之,考生需要志愿填報過程中的信息類服務,但當下還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一方面,由相關機構提供的志愿填報大數據服務,應當秉持客觀準確原則,為考生提供信息服務,而非做出主觀判斷;另一方面,高中階段學校也有必要引入更多實踐,讓考生提前了解不同職業的對應規劃,以及所需要的知識儲備。而在這一方面,市場化的機構也能夠配合學校參與其中。

高考志愿填報,不僅是考生及其家庭個體的人生大事,對于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以及各個領域高級專門人才和職業人員的培養也有重要意義。正因如此,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應引起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應推出更多服務舉措,不能完全由市場支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