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超市內消費者不少。

廣經觀察之提振消費

奶茶,成了復工復產后補償性消費的典型代表。記者了解到,一個多月以來,廣州奶茶消費猛增到疫情嚴重時期的3倍多,奶茶商家數量猛增兩倍。如今,從商務部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和促消費活動為消費提振注入活力,怎樣的設計機制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派發的消費券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應避免哪些誤區?專家認為,消費券短期內的集中使用會對當地的消費和經濟起到明顯的提振作用,消費券發放要更加科學、細致,防止刷單、薅羊毛和浪費,可以結合當地的經濟特點和財政支出預算科學制定消費券計劃,并做到合理發放、精準引導,最終將消費券的實際作用最大化。

線上補貼拉動線下消費

連日來,中央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促消費舉措: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等方面提出19條具體舉措。

各地政府打出一系列促進消費的“組合拳”, 截至3月27日,全國已有39個地區發布了消費券政策。許多線上線下企業正在積極響應,陸續跟進。廣州各大百貨、商超、電商平臺紛紛推出提振消費行動,無論方式還是力度均勝于以往。據記者觀察,這些消費券多數是地方政府與互聯網平臺合作,以線上補貼拉動線下消費的形式,實現線上發券、精準流量和場景消費。

趨勢

專家為消費券發放支四招

“消費券發放應該有的放矢,而不是‘大水漫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表示,利用消費券來刺激經濟的作用機制來自經濟學中的消費乘數效應,消費券的發放主體在發放之前依據地方經濟特點認真考量,在有限的財政預算之下,打造一套為當地量身定做的刺激計劃,盡可能最大化釋放政策紅利。

1.消費券的發放應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相較于高等收入群體,消費券所提供的優惠力度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刺激效果更顯著,有學者在對日本政府發放消費券效果的研究中發現,消費券對促進貧困或流動性不足的家庭的消費作用更顯著。

2.接受對象上應盡量選擇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商家和小微企業。

3.盡量選擇非耐用型、替代效應較低的消費品,如本次疫情中受沖擊最大的餐飲、健身、文旅等生活服務消費品。這是因為這些領域的消費不會使消費者減少正常的開支,也無需替代原有的消費計劃,因此可有效避免政府財政支持對居民正常消費活動造成的擠占效應。體現在前期制定環節上,政府可與生活服務類平臺合作,其業務覆蓋范圍多是消費彈性大的商品和服務,且具備大數據和精準連接供需雙方的服務優勢。

4.盡可能提高消費券的邊際效用來發掘潛在的消費者剩余。盤和林表示,在以往消費券的使用過程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即贊同發放消費券的人和領了消費券卻不使用的是同一批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消費券的獲得過程過于容易,人們出于本能的“學習效應”往往會不珍惜能夠輕松獲取的事物。因此在消費券的實際發放中應注重提高消費券的邊際效用,比如引入搖號、定時限量搶券、線下活動獎勵等機制,降低無效發券率。

提醒

消費券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應兼顧公平和效率。一方面要避免職業薅羊毛、刷單、“黃牛”等違反市場秩序的行為,保證發券過程公平、透明、可回溯,提高風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導消費券的使用期限,由于疫情對經濟沖擊最嚴重的階段為第二季度,因此政府應鼓勵市民將消費計劃前置,提高使用效率,彌補當前階段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沖擊。

奶茶訂單猛增兩倍多

廣州的“反彈性消費”從一杯奶茶開始。外賣平臺數據顯示,今年的清明小長假,全國到店餐飲日均訂單量與3月份的單日均值相比,增長了118%,交易額單日均值增幅則達158%。

其中,廣州奶茶的訂單從2月10日(復工第一天起),直到3月22日這周,訂單量猛增,已經達到疫情嚴重時期的3倍多。特別是最近一個月來,訂單量的數據陡然攀升,需求刺激之下,廣州大街小巷的奶茶店開門的商家數猛增兩倍。珠江新城商圈也入選了全國最高甜的十大寫字樓商圈。“以前喝的是奶茶,復工后喝的簡直是奶粥。”奈雪的茶的店員吳菲說,“訂單要求加料的相比疫情前增加了兩倍。大概是宅在家里太久,反而呈現一種補償型的消費。”奶茶店進駐數字生活平臺,搞起“云促銷”,秒殺優惠、爆款新品、直播帶貨,線上線下各出奇招。目前,以奈雪的茶為例,全國93%的門店恢復了營業。

“推著購物車逛超市,這種以往重復千百遍的日常,現在看起來莫名感動。”近日,不少市民表示,逛超市的人一多,生活的煙火氣就又都回來了。盒馬廣東區域公司總經理黃麗娜告訴記者,“從2月下旬,我們的進口水果、海鮮、有機蔬菜、酒水等商品,銷售增幅都遠超平均值,說明大家的消費結構從‘有得吃’向‘吃得好’轉變。在剛剛過去的‘重新過年’活動中,僅廣州的盒馬就賣出了近萬只進口榴蓮,以及牛排和紅酒等商品。”

標簽: 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