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是應對國際嚴峻復雜形勢的關鍵之舉,也是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韌性的迫切需要。如何看待建設強大國內市場與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系?怎樣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
王微認為,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石。強大國內市場的基礎在“大”,關鍵在“強”。不僅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更重要的是形成供求相互促進、創新驅動強勁、軟硬件環境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運轉暢通、與全球市場高效聯通的內需市場,從而為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市場運行保障。
“從國內外發展條件來看,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王微指出,一方面,勞動和資本投入的貢獻降低,技術進步速度有所放緩,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也趨于減弱;另一方面,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強。但也要看到,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特別是擁有任何經濟體都無法比擬的超大規模市場,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保障我國經濟與產業安全的堅實基礎。
“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于暢通國內大循環,緩釋風險和對沖外部壓力,消除企業避險情緒,提振發展信心,還有利于增強發展韌性和擴大回旋余地,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實現更充分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網絡經濟效應。”王微說。
在她看來,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超大規模市場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比較優勢,強大國內市場的發展特征加速顯現。這突出表現在:
一是我國消費市場持續擴張,提質擴容和模式創新的動力強大。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41.2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國。
二是供給調整加速,新興領域投資增長顯著。2019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56.1萬億元,其中制造業投資規模最大,特別是高技術和新興產業投資快速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連續四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長。
三是營商環境逐步向好,市場活力和創造力不斷迸發。“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全面實施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推動了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下降,促進市場主體數量增長較快和創新潛力加快釋放。2019年底,我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2339.5萬戶,比2015年底增長了59.3%。新興技術研發、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創新已從探索期進入加快發展期,大量創新性企業快速涌現。
四是對全球市場的吸引力不斷提升,在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作用凸顯。我國是擁有14億人口、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規模市場。
2019年,我國貨物、服務進口額分別為20771億美元和5006.8億美元,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貨物和服務貿易進口國。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不僅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而且成為全球最大對外投資國家,涉及制造業、服務業及基礎設施等領域。201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1369.1億美元,占全球對外投資比重達到10.4%,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不過,王微也指出,以強大國內市場促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仍面臨諸多制約。“特別是消費增長潛力釋放尚不充分,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仍然滯后,交通、水利、能源、公共衛生、生態環保、農業農村、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環節,對標國際先進,加快制度型開放和提升我國市場國際化水平的步伐仍需加快,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市場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需要從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發力。”在談及具體的實現路徑時,王微指出,一是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和引領作用、投資的關鍵和支撐作用,通過增加收入和改善分配,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鼓勵消費創新和培育消費新增長點,開辟投資新空間,加快構建規模巨大、層次完善和創新活躍的強大內需市場。
二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適應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的多元化供給體系,加強基礎設施系統化和智能化建設,增強市場韌性和抗沖擊能力。
三是進一步提升營造寬松開放、激勵有效的發展環境,加快建設競爭有序的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治理的基礎性制度,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通過國內市場要素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促進國內大循環邁上新臺階,為加快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市場底盤支撐。
四是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大國內市場特別是服務市場的開放力度,促進國內外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建立適應在全球范圍配置和利用資源的高水平規則體系,提高國內國際市場的接軌程度,努力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市場,在全球經濟版圖重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標簽: 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