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區出現的“炒豬團”人為向豬場丟棄死豬制造恐慌情緒,誘使養豬場戶低價向其拋售而牟利,已經形成了鏈條式的違法犯罪團伙

為保障元旦、春節期間肉品質量安全,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將會同公安、市場監管等開展聯動執法,打擊非法收購、販賣、屠宰病死豬,私屠濫宰,加工制售病死豬肉制品等違法行為,保障生豬產品質量安全

最近一段時間,在部分地區出現了“炒豬團”,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據介紹,非洲豬瘟疫情以及由此加強調運監管、分區防控政策,讓“炒豬團”嗅到了“商機”。這些團伙向養殖場戶投放丟棄的死豬,然后制造和傳播養殖場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輿論,誘使養殖場戶出現恐慌性拋售,再大幅壓低生豬的價格,從而達到“炒豬”牟利的目的。

對此,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王俊勛說,上述“炒豬”行為涉嫌違反《動物防疫法》,嚴重影響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正常開展,嚴重破壞生豬生產秩序,損害養殖者的合法權益。“炒豬團”人為向豬場丟棄死豬制造恐慌情緒,誘使養豬場戶低價向其拋售而牟利,形成了鏈條式的違法犯罪團伙。

為打擊“炒豬”行為,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打擊和防范“炒豬”行為保障生豬養殖業生產安全的通知》要求,加大對運輸、丟棄病死豬等行為的排查力度,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癥狀的,要立即采取控制措施,規范做好病死豬的處置。充分發揮本地區非洲豬瘟防控應急指揮機構的作用,對打擊和防范“炒豬”行為實施集中統一指揮,強化動物防疫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銜接,嚴厲打擊“炒豬”行為。同時,對于發現涉黑涉惡線索的,及時向當地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領導小組辦公室移交。

目前,我國生豬養殖量占全球的一半,2600多萬養殖場戶中99%以上是中小散養戶。這些散養戶防疫意識普遍不強,生物安全水平不高。而研究表明,活畜禽長途調運是動物疫情傳播的原因之一。同時,我國居民喜食熱鮮肉,大量生豬長途調運,增加了運輸車輛、販運經紀人的攜帶傳播風險。因此,非洲豬瘟發生以來,國家采取了加強調運監管的政策。

根據非洲豬瘟防控需要,自2019年初以來,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和海南等中南六省(區)開展了分區防控試點工作。例如,江西省定南縣曾是生豬調出大縣,非洲豬瘟疫情給當地生豬產業帶來很大沖擊。在分區防控試點框架下,該縣一方面抓養殖方式轉變,推行“公司+農戶”養殖模式,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確保環境、防疫等條件符合要求;另一方面抓好產業升級,變革傳統生豬調運方式,推進“調豬”向“運肉”轉變。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表示,開展分區防控,對于動物疫病防控意義重大。從國內看,在已查明疫源的155起家豬疫情中,由生豬及其產品調運及相關的人員與車輛帶毒傳播引發的約占64.5%。從國際上看,對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是國際通行做法,特別是成功根除非洲豬瘟疫情的國家,絕大部分都實行了分區防控。因此,在我國實施分區防控、加強調運監管是保護生豬生產的客觀要求。

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生豬調運受限的省份越來越多,生豬調運量下滑,豬肉調運量增加。“幾年前,禽類H7N9疫情發生后,政府部門推動改變原有的活禽交易模式,推進冰鮮和冷凍禽肉的發展,在促進產業升級方面功不可沒。”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王珺認為,與之類似,經過非洲豬瘟疫情后,長距離的活豬調運將減少,行業轉型迎來發展機遇。

為保障元旦、春節期間肉品質量安全,日前,農業農村部啟動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打擊生豬私屠濫宰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將會同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聯動執法,嚴厲打擊非法收購、販賣、屠宰病死豬,私屠濫宰,加工制售病死豬肉制品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生豬產品質量安全。

標簽: 炒豬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