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戰國晚期楚國鄢郢(今湖北宜城)人,著名辭賦家。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空穴來風、巫山云雨……至少有117個成語典故及其變體來源于宋玉及其作品。

在我市,有位80歲的文化學者,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宋玉。他發起并參與籌建從地方到全國的宋玉學術組織機構,發起并參與籌辦宋玉文化學術會議,參與出版研究宋玉的書籍6部,發表相關學術論述20余篇。

他就是中國屈原學會宋玉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語文特級教師程本興。6月29日,記者采訪時發現,程本興已看不見、聽不清,原來,常年的研究與寫作,令他本就高度近視的眼睛失明;長期與各地專家學者進行電話探討,造成聽力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程本興仍在老伴兒汪美琴的幫助下堅持研究工作。

傾心研究

程本興出生于襄陽市樊城區,在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曾先后在宜城一中、宜城二中、襄陽四中等學校工作。

1990年12月,湖北省宋玉研究會在宜城成立,程本興當選為理事。2003年,程本興退而不休,全身心地投入宋玉研究活動至今。

2004年,程本興在《湖北社會科學》發表了長篇學術論文《宋玉立身本高潔》。2011年,他在《江漢論壇》發表《不宜把“九辯”定為宋玉的唯一代表作》。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方銘主編的大學教材《中國文學史》,把這兩篇文章作為評介宋玉的重要參考文獻,以“注釋”的方式進行引用。

2017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程本興主編的《宋玉與宜城》。

截至目前,程本興先后參與出版研究宋玉的書籍6部,達上百萬字,發表關于宋玉的學術論述20余篇。

壯大隊伍

程本興于2004年牽頭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宋玉研究組織——宜城市宋玉研究會。2009年,在程本興的推動下,原襄樊學院成立了全國高校中第一個研究宋玉的科研機構——宋玉研究所,他被聘為首任所長。2014年,他發起并參與籌建了國內第一個全國性的宋玉研究組織——中國屈原學會宋玉研究會,并被推舉為副會長兼學術委員,使宋玉研究隊伍在學界異軍突起,并獲得廣泛認可。

2010年,第一次宋玉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古隆中成功舉辦。這是百余名海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第一次以不同方式共同參與研究宋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目前,該研討會已舉辦了四屆。

著作出版

程本興在教書育人、研究宋玉的過程中積勞成疾,雖然身患多種疾病,但堅持研究工作。

2012年,在參與籌辦首屆中國宋玉學術研討峰會時,程本興冠心病復發,經過緊急搶救才轉危為安。2019年,在準備前往湖南參加中國屈原學會學術年會前,他的主動脈病變嚴重到了極點,搶救時在腹部主動脈夾層和左前胸主動脈里各安了一個支架才死里逃生。今年6月,程本興體內又安裝了兩個支架和一個藥物氣囊。出院后,他又通過電話,與有關專家商討進一步推動宋玉文化傳承的事宜。

程本興有先天性高度近視,退休時戴著3200度的眼鏡,眼睛視力只有0.1。2004年,程本興的學術專著《走近宋玉》出版后,他的右眼因視網膜大面積萎縮而失明。2011年,他主編的63萬多字的宋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發行后不久,他的左眼視力降至0.05。宜城市殘聯給他發了視力一級殘疾證。2018年秋,程本興在網上發表了維護和傳承宋玉文化的論文后,他的左眼也失明……

“他身體不好,又雙目失明,我曾勸他好好休息,但他繼續堅持研究工作。”程本興的老伴兒汪美琴說。好在程本興的記憶力還好,他寫文章時先打好腹稿,然后一字一句說出來,讓老伴兒在電腦上打出。最后,老伴兒一字一句一個標點地念給他聽,共同修改完善后,再由老伴兒通過電子郵箱發出去。“先秦文學本就晦澀難懂,我年齡大,文化水平有限。”汪美琴說,這個過程太難了。最終,在汪美琴與學生余建東、姚守亮的幫助下,由程本興主編的65萬多字的專著《宋玉與宜城》于2017年問世。

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方銘評價:“《宋玉與宜城》的出版,不僅有利于學者們更進一步地思考和探索宋玉與宜城的關系,而且能推動宋玉研究向縱深拓展。”

“宋玉是襄陽的文化名片,我們應該在研究宋玉方面做更多工作,希望可以增加紀念宋玉的文化活動,舉辦辭賦比賽、‘屈宋’文化節等,大力弘揚宋玉文化。”程本興說。

(記者 張亞婷)

標簽: 文化學者 宋玉研究會 特級教師程本興 宋玉研究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