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辛亥革命博物院成立后推出的首個原創大展——“文物藏品中的英雄武漢”揭幕。展覽精選圖片255張,珍貴文物和文獻資料近200件,全面展示英雄武漢的歷史,講述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的故事。
■六個章節
再現“英雄武漢”百年
“文物藏品中的英雄武漢”展覽以文物藏品為依托,以歷史脈絡為線索,以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為支撐,突出反映了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從辛亥革命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武漢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作出的歷史貢獻。
展覽精選圖片255張,珍貴文物和文獻資料近200件,分為“首義之城”“革命潮頭”“抗戰中心”“換了人間”“改革高地”“決勝之地”六個部分,講述從1911年至2021年間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的故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一部分“首義之城”
展出了中華民國辛亥首義工兵第八營生亡同志花名冊、辛亥革命年畫木雕印版、辛亥首義同志會會員證等珍稀文物藏品。
第二部分“革命潮頭”
展示了大革命時期,武漢成為大革命中心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舞臺,從而掀開了武漢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等老一輩革命家集聚江城;中共五大、八七會議在武漢召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在武漢決策;黨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在武漢首創;從國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歷史轉折,在武漢開啟。史料《京漢工人流血記》,白勞德和湯姆在武漢出席會議照片,1923年1月6日《勞動周報》,1927年3月11日《群眾》、《向導》周報影印版等展品,記錄了那段流血犧牲、英勇奮斗的歷史。
第三部分“抗戰中心”
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武漢致力于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新四軍支隊、第五師等抗日力量在武漢外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武漢人民和全國軍民眾志成城、共御外侮。
第四部分“換了人間”
展示武漢解放后,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轉變。“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在武漢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一批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設,使武漢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
第五部分“改革高地”
展示了改革開放后,武漢人民抓住改革契機,解放思想,探索制度變革,多項改革措施為全國首創,全面推進城市綜合改革,經濟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入21世紀,武漢不斷加大改革力度、提升開放程度,國家戰略和重大改革試點紛紛落地,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穩居全國頭部城市地位。
第六部分“決勝之地”
展示了英雄的武漢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戰洪、戰疫,取得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如今,浴火重生的英雄武漢昂首闊步,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奮力邁進。
■武漢解放73周年
《武漢調查》解密背后故事
2022年5月16日是武漢解放73周年紀念日,參觀展覽后,湖北省收藏家協會文獻分會會長肖琴學對展示武漢解放的內容尤其關注。指著展柜中一件封皮磨損、文字模糊,標注為“1949年編印《武漢調查》”的展品,他對長江日報記者說:“這本冊子,為我黨順利接管武漢立下汗馬功勞。”
肖琴學介紹,這冊《武漢調查》由中原局組織部城工科秘密編寫,匯集當時武漢2000余名地下黨員提供的各種情報,可以說是一部武漢解放前的城市大數據,后來發給南下大軍,對武漢解放后人民政權接管武漢起到重要作用。
發布于1949年5月16日的“武漢市民臨時救濟委員會通告”,由張難先、李書城等帶頭署名,他們為維護武漢社會秩序、迎接武漢和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兩館整合
擦亮辛亥首義文化品牌
環首義廣場,兩大辛亥主題的博物館、紀念館如今“串珠成鏈”,辛亥首義文化旅游區的核心文化景區呼之欲出。
辛亥革命博物院由原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原辛亥革命博物館整合組建。202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決定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劃轉武漢市統一管理。2022年3月,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統籌辛亥首義資源整合利用工作方案》,提出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辛亥革命博物館整合為契機,統籌利用并促進全市辛亥革命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重點建設辛亥首義文化旅游區。
辛亥革命博物院院長魏德勛表示:“辛亥革命博物院成立后,我們將充分集合原兩館的文物藏品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整合優化兩館的現有展覽和社教活動品牌,統一博物院南區和北區的標識和參觀流線,加強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為代表的辛亥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利用,打造辛亥革命歷史文化的研究、展示和傳播平臺,進一步彰顯英雄武漢的文化特質,使之成為辛亥首義文化旅游區的核心文化景區。”
(記者 馮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