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從長虹控股獲悉,長虹在高性能硅負極材料的研發取得重要突破,小試放大實驗顯示產品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材料的研發有助于提升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未來將廣泛應用于數碼產品、電動汽車等領域。

鋰離子電池已被廣泛使用,傳統電極材料在比容量、循環壽命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局限性也逐漸凸顯出來,而硅基負極材料的應用能給電池的能量密度帶來極大的提升,同時可較好解決這些問題,但存在技術壁壘高、成本高等障礙,導致其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與應用。

研發人員通過對硅基負極材料復合工藝的探索與優化,成功開發出原位聚合+原位包覆的核心技術路線,率先提出將多級保護層進行原位包覆,解決硅基負極材料首次效率低、體積膨脹明顯等結構弊端。

目前,長虹新能源材料實驗室已完成800-1200 mAh/g以及1200 mAh/g以上容量規格硅基負極系列產品的開發,其首次效率(>90%)、循環壽命、體積膨脹等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能夠滿足鋰離子電池高能量密度、長續航能力和高容量需求,未來將廣泛應用于數碼產品、電動汽車等領域。

另據了解,長虹新能源材料實驗室在高性能鈦酸鋰負極材料制備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該項技術已實現產業化,有效提升了電池常溫倍率充放電性能、高低溫性能、循環穩定性,同時電池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

標簽: 電池密度 降低 成本 材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