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導致深圳食品不合格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重金屬和微生物污染、農藥獸藥殘留超標。10月30日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有關食品安全監督條例檢查報告顯示,今年安排食品安全監管經費達3.82億元,應盡快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深圳經濟特區食品安全監督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今日提交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36次會議審議。近年來,市區財政食品安全監管相關經費投入規模逐年提升,市財政通過市市場監管局部門預算安排食品安全監管相關項目經費(不含政府投資)年均增長約16%,2019年達到3.82億元。
2018年1月至今年8月,全市共查辦食品類違法案件7890宗,罰沒款1.52億元。2018年食品類案件罰沒款比2017年增長158%,公安部門查辦食品刑事案件的刑拘人數、逮捕人數分別比2017年增長91%、82%。深圳辦理特大制售有害牛百葉案、生產假冒紅牛飲料罐案、某電商平臺經營有毒有害咖啡案等一批知名度高的案件,并在全國率先開展打擊微商違法犯罪工作。
檢查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多樣化,客觀風險依然突出。全市100%的糧食、95%的食用農產品、85%的食品依靠外地輸入,食品安全輸入性、源頭性風險高,對市外供深食品生產基地的外延監管等工作機制還不健全。
另外,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存在。如學校及校園周邊、工業園區食堂、城中村等食品安全風險問題較為突出,私宰現象屢禁不絕,缺乏執法整治的長效機制。從今年上半年抽檢不合格項目類別的分布來看,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導致食品不合格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重金屬和微生物污染、農藥獸藥殘留超標。
但是,2019年上半年,查辦食品類違法案件1623宗,案均罰沒1.42萬元,違法綜合成本仍較低。市人大常委會建議,加強食用農產品農獸藥殘留治理。強化農獸藥生產、經營和使用等重點環節安全風險防范,加強監督檢查、風險監測、隱患排查、宣傳指導等工作,嚴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堅決打擊非法生產禁用高毒農藥、隱性添加其他農藥成分、超范圍超量使用農藥和不遵守安全間隔期、濫用抗生素、非法使用“瘦肉精”等違規行為。
另外,盡快建立健全全市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市政府加強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加快推動項目落地。建立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各地、各行業已建的追溯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實現食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重點加強源頭監管,加快推進供深基地建設,建立完善供深農產品基地管理制度,加強對供深農產品基地的智慧化監管。
標簽: 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