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工網記者 鄒明強 通訊員 郭峰
6月29日上午9時許,在湖北老河口市供電公司竹林橋供電所,內勤班長李清通過電腦系統查看“RPA流程機器人”的工作質效。系統顯示,29日0時至9時20分,5塊電表的采集掉線信息全部召回,補召率100%。
RPA,全稱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是一種工作流程自動化辦公工具,借助AI人工智能、OCR圖文識別等技術,可以模擬人的操作方式,自動執行特定的工作流程,在特定流程節點代替傳統人工進行操作與判斷,自動抓取數據、對比分析,生成報表、下發信息等。
竹林橋供電所所長陳泉是個“80后”,3月份,陳泉參與了省公司組織的RPA培訓;4月份,在RPA工作原理和現有功能的基礎上,陳泉針對供電所日常工作,嘗試著擴展其它功能;5至6月,陳泉開發出來的功能相繼有了成果。
“RPA流程機器人,對于基礎資料數據梳理來講,真的是太實用了!”陳泉說,農村供電所經常要受理客戶電話號碼修改業務,窗口工作人員逐個去修改的話,費時費力,有了RPA流程機器人,自己設定程序,修改的活兒就交給機器人去完成。
不僅如此,陳泉還帶領竹林橋供電所內勤班的青年團隊,進一步擴展了RPA的上傳合同、打印光伏清單、用電信息采集掉線補召等功能。
“類似于電腦編程,但比編程要簡單一些。”陳泉說,在RPA編輯器里面設定好工作程序,機器人在“執行程序”界面就會自動運行。起初,功能擴展只考慮了數據繁雜、費工費時的營銷專業,如今已經擴展到了財務專業的部分報表類,以及生產專業的派車單填寫等內容。
“RPA能夠解決周期性、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為基層班組減負,有用、有效。”老河口市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鄭東升介紹,目前,該公司已組建柔性團隊,梳理了班組常用業務流程,有針對性地編制RPA自動化流程。
陳泉的手機界面上顯示:安裝了15個國網相關的App軟件。“就這還不全”,陳泉說,生產專業、營銷專業、后勤專業、財務專業、安監專業等等,供電所都有所涉及、都要面對,以前是紙質臺賬多,班組減負過程中,把之前的紙質臺賬整合成了現在的電子臺賬以及名目繁多的各類App手機終端系統。
現在,在電力施工作業現場,工作班成員到了現場第一件事不是開工作業,而是先“玩一會兒手機”,即:通過手機登錄“作業軌跡”App,進行“采點”。
“理論上,系統每隔5分鐘,就自動采點一次;上級部門要求,采點數量達不到,就不能收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班成員告訴記者,作業過程中,監管部門經常會電話提醒某個班組成員的“采點”不合要求。
于是,工作班成員在施工過程中,就時不時地要拿出手機,看自己的“采點”是否正常、是否夠數。很多時候,受手機信號影響、網絡穩定程度影響、手機卡頓情況影響,個別工作班成員在完工以后一數,才發現自己的“采點”數不夠。本來能正常收工,班組全員卻要為個別工作班成員的“繼續采點”行為受到牽連,拖延完工。
其實,如今的施工作業,現場已經有“布控球”的攝像頭在監控著人員的一舉一動,監管部門能夠遠程操作,360度轉動攝像頭,進行全方位監控;另外,還有現場工作負責人頭頂的智能安全帽,也實現了遠程監控。“作業軌跡”App難免有點畫蛇添足。
為“采點”而采點,實際上成了班組的負擔,本意是好的,是防止工作班成員在工作途中離開現場,用智能手機的“作業軌跡”App功能,來監控人員的脫崗、離崗行為,但是,在“布控球”、智能安全帽的基礎上,重復設置、重復監控,無形中是給班組添負。試想如果某個工作班成員因工作需要,臨時撤離現場十分鐘、二十分鐘,是不是把手機放在現場,人員離開就行,軌跡照樣不變呢?一線員工呼吁:班組減負,既要減輕體力上的負擔,還要減輕心理上的壓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