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談不見效的話,是時候考慮更強硬有效的監管措施了。
工信部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近期,工信部針對部分移動轉售企業垃圾信息嚴重擾民問題,集體約談了小米科技、迪信通等18家移動轉售企業。
工信部通管局嚴肅指出,部分移動轉售企業罔顧企業主體責任,漠視用戶利益,治理垃圾信息不力,影響十分惡劣。明確要求被約談企業務必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吸取教訓,務實整改,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和渠道管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移動轉售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會上,參會企業承諾將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垃圾信息治理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堅決整改到位,確保按電信主管部門的要求在短期內取得實效,不斷提升用戶獲得感、幸福感。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就約談情況和后續整改計劃聯系小米、迪信通等被點名公司,截至發稿,尚未獲得正面回復。
被約談企業名單:
移動轉售企業即俗稱的虛擬運營商,從三大通信運營商購買移動通信服務,再包裝成自有品牌對外銷售。170、171、167、165等開頭的手機號碼,都是虛擬運營商號段。
虛擬運營商垃圾信息擾民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2013年虛擬運營商牌照正式發放,兩年后開始,虛擬運營商垃圾信息問題聚集爆發,170、171號段的垃圾信息數量增長迅猛。
以2016年5月的官方統計為例,當月虛擬運營商的垃圾信息舉報、投訴量高達3613出,占投訴總量的17.2%。
這個比例是很高的。按照用戶數量對比,虛擬運營商當時的用戶數量是三大運營商的1/45左右,但投訴量占比超過1/6,相當于平均每家虛擬運營商的投訴量是三大運營商的7.5倍。
因為垃圾信息問題,虛擬運營商被工信部約談批評也幾乎成了慣例,2015年9月,問題集中爆發后,工信部通管局就曾專門約談天信通信、分享通信等7家虛擬運營商負責人,督促企業治理垃圾信息。
但主管部門的約談及企業的整改工作效果不佳,最近兩年,虛擬運營商的垃圾信息問題依舊嚴重。今年二季度,12321受理的垃圾信息舉報投訴中,虛擬運營商被舉報投訴7.4萬件,環比上升461.9%,增幅驚人。
“工信部約談XX家移動轉售企業”的新聞也屢見不鮮,除了今年12月這次,6個多月前的5月17日世界電信日,工信部也曾集中約談20家呼叫中心企業和10家虛擬運營商。
搞虛擬運營商的初衷,本是希望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讓民營資本當“鯰魚”,強化市場競爭,推動電信行業的業務和服務創新,滿足用戶個性化、多樣化的應用需求。
但一些虛擬運營商出于利益考量,不嚴格執行實名制等管理規定,對卡商渠道無證售卡等不嚴格規范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忽視垃圾短信治理技術和機制,甚至成為垃圾信息的“保護傘”,暴露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信用缺失。
守法經營是所有企業的底線,如果垃圾信息數量和投訴“屢創新高”,用戶不勝其擾,虛擬運營商又無治理之心,約談也不見效的話,是時候考慮停止擴大經營范圍、停止發展新用戶、行政處罰等更強硬有效的監管措施了。